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和2021重点工作,为中国品牌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新征程下,中国品牌该如何抓住机遇,提升核心竞争力?
近日,《定位》《与众不同》《商战》等定位核心书籍的最新中文版译者、战略定位专家顾均辉做客新华网《公益讲堂》栏目,就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型,分享了他的见解和“攻略秘笈”。
图:定位专家顾均辉做客新华网
中国进入饱和经济时代,企业家需进行思维升级
顾均辉认为促使企业转型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已从饥饿经济时代跨入饱和经济时代。从技术形态看,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其实,在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几百万年里,人类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直到工业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在1980年前后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中国则是在2010年才解决的。1949年中国开启工业化进程,随后于1978年推行改革开放,直到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工业GDP超越美国,中国正式走向饱和经济时代。
图:顾均辉与网友分享战略定位落地实操
显然,饥饿经济时代和饱和经济时代的战略打法也完全不同。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第一批企业家似乎只要勤劳勇敢、敢想敢拼就可以挣到钱,因为那是一个供远不应求的时代,质量便成了判断产品优劣的唯一标准,所以企业通常会将产品质量作为核心竞争力,谁质量好谁腰杆子硬。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产品极度丰富、竞争分外激烈的时代,几乎每件产品都经历了严格的质量把关和标准审核。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选择销量最大的市场进行投放,大多数产品依然无法实现产销两旺,根本原因就在于饱和经济时代同质化竞争加剧,只依靠质量已无法突破增长瓶颈。
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家的思维还停留在产品时代,几十年前他们曾靠产品取胜,今天他们依然相信可以继续依靠质量成功。但现实是,“做企业就是把产品做好”已经沦为一个误区。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产品已经闻名世界。现在,“产品好”只是企业存活的基础,不再是差异化。质量不再是促使消费者购买的决定因素,能让消费者记住才是王道。
决战心智战场,与众不同让品牌脱颖而出
新时代背景下,企业家们应当转换固有思维,从宣传自己好变成宣传自己特别,也就是着眼于差异化。顾均辉认为社会的财富变迁其实就是思维的迭代,而思维的迭代向来能够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战是在看得见的“战场”中搏杀,即工厂战场和渠道战场,但饱和经济时代,不仅有看得见的战场,更有看不见的战场,即心智大脑。只有给消费者一个买你而不买竞争对手的理由,才能赢得心智战场的胜利。
顾均辉指出饱和经济时代下,信息也极度泛滥。如此巨大的信息量之下,如何利用传播脱颖而出也是企业在同质化竞争下获胜的关键。
“成功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精心策划。”今天企业家想成功,首先要做广泛深入的市场调研,其中包含物理环境,也就是工厂、渠道的调研,也包含看不见的市场,例如消费者的想法和喜好等的调研。其次,中小企业在商战中取胜有一个最佳捷径,即和行业老大或全行业对着干。以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紧跟大品牌方向,但如今时代已不同,一味地模仿也许只能被埋没,唯有与大品牌对着干,才有机会让消费者记住。“在今天这个时代如果想赢得商战或人生,有且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与众不同。”顾均辉最后总结道。